2020年度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系列工作坊总结报告

2020年6月3日

/images/blog/blog-1.png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系列工作坊是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筹)推出的面向人文院系师生的系列培训课程,教授常用数字人文方法和工具,培养人文学者运用计算方法解决人文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届数字人文工作坊在 2020 年 4 月 18 日至 5 月 23 日期间成功举办。工作坊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专家授课,邀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六位领域专家讲授数字人文工具与应用实践;第二部分为学员分享,由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的三位学员报名分享其在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经验。鉴于疫情因素,本届工作坊全程采用线上教学与互动方式,总计有来自海内外各院校和机构的约 1500 人次参加课程。

# 课程设计

如图 1,工作坊共分为两个部分:领域专家授课与学员分享。工作坊得到国内外数字人文学者的认可与支持,邀请到六位数字人文专家来讲授数字人文的工具和典型案例。台湾大学 DocuSky 团队的洪一梅博士与胡其瑞博士讲授由项洁教授主持研发的 DocuSky 数字人文学术研究平台的理念与功能使用方法,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何浩洋博士讲授其参与设计研发的 MARKUS 文本标记平台的理念与功能使用方法,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陈诗沛博士讲授其参与设计研发的 LoGaRT 地方志分析系统的理念与功能使用方法。DocuSky、MARKUS、LoGaRT 是中文数字人文领域知名度最高的三大数字人文研究平台。此外,工作坊邀请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陈斌副教授讲授利用多种常见工具实现 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苏祺副教授讲授利用 R 语言进行文本分析的方法。每次课时长约 2 小时,分为方法介绍与动手实践两个环节。工作坊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要求学员在课前准备好课上需要用到的工具,并于课堂上打开工具跟随老师操作练习。工作坊还提供课程全程录像与学员交流微信群供课后复习和交流。

同时,工作坊鼓励学员自愿报名分享研究心得与经验。共有三名学员进行分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徐阳博士生分享了参与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 CBDB 项目的经验以及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数据库建设的思考,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刘小朦博士生分享了参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技史项目 Making and Knowing Project 项目的经验以及关于人文学者数字素养的思考,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张力元博士生分享了利用 python 进行数字人文研究的方法。

工作坊课程架构

图1:工作坊课程架构

# 报名统计

本工作坊采取报名制度录取学员,共收到 379 份海内外众多院校师生报名问卷。图 2 显示国内报名学员地理分布情况,来自北京、山东、广东的报名人数最多。有 180 人来自北京大学,199 人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一百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并有 15 人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的海外高校。图 3 列出了除北大外,报名人数最多的 15 所院校的师生分布情况。

报名地理分布(国内)

图2:报名地理分布(国内)

报名单位统计

图3:报名单位统计

工作坊吸引了各年级学生、教师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者。在 379 人中,共有 127 名教师、博士后与行政类人员,49 名在读本科生,89 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03 名在读博士生,以及 11 名相关行业从业者(见图 4)。

报名者身份分布

图4:报名者身份分布

工作坊报名学员来自于多个学科:中文、外国语、历史、哲学、图书情报学、艺术、体育、考古、新闻、环境、经济等等。反映出关注数字人文的师生不仅来自于“文史哲”狭义上的人文学科,还包括了社会科学等广义上的人文学科。图 5 列举出报名人数最多的几个学科领域的师生分布情况。

报名专业领域分布

图5:报名专业领域分布

我们在报名问卷中统计了学员对于本次数字人文工作坊的期待,并根据回答文本制作了如图 6 所示的词云图。可以看到,大家普遍期待从工作坊里学到一些“干货”,即可以辅助研究的基础技术与工具,方向主要集中在可视化、数据库、数字化、文本处理、量化分析、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学科主要集中在历史学和文学。工作坊的课程内容吻合了学员们对于工作坊的期待。

学员对于工作坊的期待

图6:学员对于工作坊的期待

# 授课资料梳理

工作坊期间,北大数字人文实验室的同学们定期整理授课资料,包括课程全程录制视频、教师授课 PPT、课题实战数据集和阅读材料等,通过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微信公众号(pkudhlab)、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官网(www.pkudh.org)、学员交流微信群、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bilibili官方账号(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多渠道发布,供学员在课后复习使用。

课程材料可参见:https://pan.baidu.com/s/15MANDqFNs3phPdfZqiS0wg 提取码:z2hf

视频链接可参见:https://space.bilibili.com/523934070/video

# “数字与文学”在线研讨会

工作坊期间,即 2020 年 5 月 8 日,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筹)与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联合筹办了题为《数字与文学的对话——数字人文范式对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挑战》的线上论坛。论坛由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邵燕君组织,邀请到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文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邱伟云、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薇、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杨玲、巴黎狄德罗大学研究员徐爽、《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王玉玊参加。共 200 多位师生围绕着数字人文,对其源流变迁、学理定位、实际应用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热烈的讨论。论坛纪要发布在邵燕君老师组织的微信公众号媒后台上(《媒·名堂|在数字与文学的对话中,新锐学者如此辨析数字人文》)。

# 总结

本工作坊依照课程设计,共成功举办六场专家授课和三场学员分享课程。因疫情因素,工作坊全程采取腾讯会议在线直播方式,这也突破了常规工作坊地理与人数方面的限制,海内外对数字人文感兴趣的人士都可以参与到工作坊中。总计在线听课达 1500 人次,1000 人次观看课程录像回放。在线课堂氛围很好,学员踊跃提问,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互动积极,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工作坊全部课程结束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筹)面向所有学员师生举办了一场座谈会,邀请老师同学们就工作坊期间的收获与困惑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线上交流,同时针对工作坊的组织统筹、课程设置、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此外,座谈会上还宣布了六月初国际汉学论坛的具体信息,分享了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在本年度第三、第四季度的活动设想,为后续的建设推进收集师生想法与意愿。

# 致谢

感谢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本次工作坊中的辛勤付出!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主任王军老师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员朱本军老师负责组织工作坊的各项事务,多方联络邀请到海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授课,全程参与并主持工作坊课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张力元同学作为助教在工作坊前期负责与各授课老师沟通收集课程大纲,撰写并多渠道推送工作坊宣传资料,制作报名问卷并统计报名情况,组织并维护学员交流微信群,与授课老师测试课程需用工具,工作坊期间全程参与课程并负责控场,课后整理和多渠道推送课程资料。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项蕾同学负责数字人文学术社区的招募和组织工作,组织“数字与文学”在线研讨会和数字人文座谈会,组织各位同学参与工作坊和中心的各项事务中。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生王林旭同学全程参与工作坊课程并录制课程视频,剪辑上传至数字人文实验室 bilibili 账号。此外,还要感谢唐镇怡、朱元虎、葛戈、刘姝然、李晓煜、刘俊杰、蔡翔宇、雷宁、汪康、许若琳、王卓、薛野、何雨婵、陈钰琪、辛天、相泽宇、于美玲等同学对工作坊的支持和付出。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筹),2020年5月
撰稿人:张力元
logo

© 2020-2024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 5 号北京大学方李邦琴楼

邮箱:gdhc@pku.edu.cn

微信公众号: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