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中国历史研究国际研讨会

2020年12月30日

/images/blog/blog-2.png

2020 年 6 月 6 日,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北京论坛联合主办的“北京论坛云端国际论坛系列——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中国历史研究”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以“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中国历史研究’’为题,邀请了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大家围绕数字人文方法如何推动历史学发展,传统史学的格局将如何改变,研究者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从事研究,数字人文方法面临的挑战与需要突破的瓶颈等前沿学术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对话。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为研讨会的召集人。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何晋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梁晨教授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史睿共同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首先发言,她认为数字人文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在人文领域理念最为开放的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它打造了多学科交流的平台,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激发了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研究活力。


著名中国历史研究学者,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席教授包弼德(Peter K. Bol) 在《从轶事到数据:传记数据的网络和空间分布》主题发言中表示,数字人文将促使研究者对历代传记资料在地理信息及社会关系等方面有新的发现。包弼德教授与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有长期合作,分别建立了两套适用于中国历史学研究的网络数据库——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和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会上包弼德教授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


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所长薛凤(Dagmar Schafer)教授发言题目为《新方法开辟新领域,历史研究中的数字人文》。薛凤教授提出,历史学通过数字人文重组和呈现,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史料资源的数据分析和结构分析,最大程度解析了史料的产生原因和背景。她提到,把历史数据转到一个新的结构或做成一个新的数据库时,我们也同时会对该历史事件有了新的了解,发掘出新的意义。


比利时汉学家、荷兰莱顿大学区域研究所中国史教授魏希德(Hilde DeWeerdt) 发言的题目为《数字历史需要什么?想象力、评测、合作》, 她认为人文研究的数字化给历史学家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更加开放的想象力,将成为数字化历史研究的新动力。


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熙远研究员介绍了他所在的数位文化中心的规划和发展方向,他认为作为一个数字人文研究者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值得重视,一个是文本的分析,另一个是图像的分析。陈熙远研究员希望未来有更多人文学者对历史资料和实物藏品做数字收集、转译、展示及数据应用,以推进数字人文学科的全面发展。


在讨论问答环节,与会嘉宾与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与会者普遍认为,随着人文研究语料的普遍数字化,数字方法逐渐渗透到人文学科的研究和教育中,由此形成了“数字人文”这一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一方面,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人文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基于计算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下研究广度和复杂度的极大扩展为人文学科提供了新视角和新问题,注入了新活力。“数字人文”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特质正在于突破原有的学术藩篱与组织边界,为多学科的交流与协作提供了平台,进而引发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学科重组和组织重构。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分享了各自对数字人文视角下中国历史研究的思考,分享了多个适用于中国历史学研究的网络数据库,并在线解答直播观众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提问,为数字人文领域未来的交流与发展带来新的启发。


本次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同时在哔哩哔哩、百度和中国网三大平台上同步向全球直播。研讨会的消息通过中国历史研究网、北京大学宣传部、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等机构多个渠道各媒体平台上为研讨会预热,受到广大师生的热情期待。6 日研讨会直播期间,三大平台的直播间人气逐渐攀升,人气值总计最高达近二十五万,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吸引越来越多师生点击观看,聆听历史学者们的深度剖析和独到见解。


会后,社会科学网、中国历史研究网、澎湃新闻等数家媒体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进一步增加了本次研讨会的曝光度,将数字人文的魅力和潜力广泛传播给更多的受众,以期未来在学界能掀起一股数字人文的浪潮为数字人文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研讨会直播回访请在北大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 B 站空间观看:https://space.bilibili.com/523934070。

blog-9

logo

© 2020-2024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 5 号北京大学方李邦琴楼

邮箱:gdhc@pku.edu.cn

微信公众号: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